适用专业:绘画
讲授课程:毕业创作
讲授章节:人物画创作(第一章)
切入点:在指导学生进行人物画创作构思立意的过程中,将本育人点引入创作主题。
讲授目的及效果:通过对《矿工图》创作过程和表现主题的介绍,使同学们了解作者对艺术的执着和文化的担当,体会作品对仁爱和良知追寻,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创作最根本、最关键、最牢靠的方法是扎根人民、扎根生活的文艺思想。
为了更好地表现《矿工图》深刻而又沉重的绘画主题,周思聪(1939-1996)和卢沉(1935-2004)一是深入民众,体验生活;二是通过作品表达画家对日寇统治下同胞非人生活的控诉,通过艺术语言对同胞苦难境遇进行关注,为社会底层弱者发声。在现实社会的视觉范围去观察、深刻地反映出中国底层人群的命运和生存现状,一直以来是中国的艺术家都崇尚的艺术理念,他们关注于当下现实的生活,关注和直面于现实社会,在艺术宗旨上他们坚持艺术源于对现实生活中的体验,坚持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真诚地反映生活,坚持用艺术来服务于人民大众。
《矿工图》组画就是为人民苦难控诉的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。《矿工图》最早是在1966年由卢沉构思、立意,以东北沦陷时期的矿工苦难血泪史为创作主线。这套组画以反映中国普通的劳苦大众《背井离乡》为起点,以人民的抗争胜利的《当家作主》为组画的结尾。只不过这部矿工图由于构思挖掘得不够深入,并没有继续进行下去。文化大革命结束后,周思聪、卢沉决定重新构思创作《矿工图》,此次他们将构思定位于表现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的血泪历程,意在唤起时代对于战争灾难的反省,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去呼吁、追求“和平”与“人道”的永恒主题。画家夫妇二人结伴奔赴吉林辽源煤矿写生采风,那里正是伪满时期日本军国主义为掠夺我国资源、集中华工苦力最多的煤矿之一,那里的老矿工是感受亡国之痛最深刻的人。周思聪、卢沉在辽源煤矿拜访了幸存下来的老矿工,听他们亲口讲述当年在日军的暴行下的惨痛经历;他们绘制了大量的炭笔速写,捕捉下每一处重要的细节;为了更好地了解日伪时期的社会环境和背景,他们还到当地博物馆查阅、收集了大量的图像资料。这些素材都成为构建《矿工图》大型组画的坚实基础。
《矿工图》组画构思共计九幅,周思聪、卢沉首先合作完成了《同胞、汉奸和狗——矿工图之五》。但是在之后不久,卢沉便因患肝病而逐渐退出了《矿工图》组画的进一步创作,所以周思聪以过人的意志与心力独自完成了《遗孤——矿工图之六》、《王道乐土——矿工图之一》、《人间地狱——矿工图之三》等三件作品。不幸的是由于沉重的精神压力和类风湿病,周思聪也不得不停止《矿工图》的创作,所以这是中国画史上一套未完成的大型人物组画,是一曲未谱完的浩浩悲歌。
大成若缺,瑕不掩瑜,纵观周思聪、卢沉创作的《矿工图》组画,不仅在用艺术的方式去揭露日军在华的暴行,表达着不让战争重演的强烈意愿。而且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深化着自己的思考,作品逐步超越了叙事性的范畴,也不再局限于对矿工苦难生活、侵略者暴行的具体表现,而是在追问“战争与和平”这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以及对人性的深层追问,这一切都体现着艺术家的良知、大爱与文化的自觉。
《矿工图之一——王道乐土》 177cm×236cm 1983年
图片来源:美术报公众号
《矿工图之三——人间地狱》 178cm×190cm 1982年
图片来源:美术报公众号
《矿工图之五——同胞、汉奸和狗》 178cm×318cm 1980年
图片来源:北京画院官方网站
《矿工图之六——遗孤》 174.5cm×180.5cm 1981年
图片来源:美术报公众号
艺术学院 居瑢